郑庆华 博士,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大数据知识工程,网络舆情监测。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专项以及企业委托研发课题等40余项,获得2006年、2010年、2017年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230余篇,SCI、EI收录220余篇。 先后获得首批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
冯博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名誉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首届CCF杰出教育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带头人。
自1965年开始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网络和编译理论。曾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和省部级、横向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63篇,其中SCI 33篇、EI 115篇。
冯博琴教授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享有盛誉。他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精讲多练、教考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方法及主持的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6.09)和《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10)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建设一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基地》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 2门; 编写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
他一直站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受到好评。先后获得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刘均,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EEE高级会员。担任IEEE TNNLS 编委,ACM TOMM、Information Fusion等客座编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在IEEE TPAMI、IJCV、IEEE TKDE、VLDB J、ICDE等重要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IBM 中国优秀教师奖、陕西省优博指导教师等荣誉与奖励。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慧教育。
赵银亮,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并行计算与机器学习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1995年毕业于本校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3年至2004年到加拿大Regina大学访问,2008-2009年先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访问交流。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及编译系统;并行计算与机器学习。讲授《编译原理》本科生课程和《并行计算理论》研究生课程。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EI、SCI检索4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田锋, 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CCF会员,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算法测试与示范应用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委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成员,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和微软百度的多项横向课题。成果已经在高等教育和国家税务等行业得到应用,多项成果被教育部、中国电子协会、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单位的鉴定委员会评价为国际领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在IEEE TKDE、IEEE TASE、AAAI、IEEE ICDE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引次数超百文章四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5项;参与出版著作2部。受邀成为ICEBE2018主席、2019副主席、AAAI-2019、2020 Track 程序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大数据挖掘应用、个性化服务与推荐、情感计算。 |
张未展,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CCF高级会员,IEEE会员,ACM会员。现任西安交大-咪咕5G未来媒体与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跨媒体知识融合与工程应用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系统结构专业,2015-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访问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安交通大学智能e-Learning系统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西安交通大学智能e-Learning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项目与课题。参与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改委CNGI专项等19项项目与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IEEE TPDS、IEEE TMC、IEEE TMM、IEEE TVCG、ACM MM等国际权威期刊与高水平会议,授权发明专利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 |
李辰,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目前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辰教授专注于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国内国外专利30余项,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主持研发的生物医学语义标准与系统曾被评为系统生物学领域最重要资源。自然杂志也曾经就该成果进行专访。迄今为止,有包括Nature子刊在内的超过200多个国际期刊支持该标准。欧盟也将该成果作为成功案例写入欧洲生物信息架构计划(ISBE)的方案书中。李辰教授带领团队多次在国际医学数据挖掘大赛上取得第一名,曾受国家卫健委委托,承担制定医疗健康人工智能评估体系等行业标准类项目。 | |
刘烃,博士,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AI软件工程和信息物理系统。2003年和201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201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十余项。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研究成果在TSE、TIFS、ICSE、ACL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2021 QRS、2019 INFOCOM、2016 ISSRE 等最佳论文奖5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美国专利2项,其中15项完成校企转让。 |
罗敏楠,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博士后。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与优化及其在大规模图数据挖掘和计算机视觉上的应用。在IEEE TPAMI、TEEE TKDE、NeurIPS、CVPR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蚂蚁金服等课题20余项。获得2022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21“王宽诚青年学者”、2023年度百度学术AI华人女性青年学者、DASFAA 2021最佳论文奖、2020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董博,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在ICDE、AAAI、IEEE TKDE、IEEE TVCG、IEEE TNNLS等高水平会议、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等。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2018年度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22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